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塑造中国的良好形象、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一直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任务。以海帆奖优秀案例为题材的海外传播公开课开播以来,陆续得到了许多海内外网友的关注和点赞,现将课程中的精华内容整理成稿,供大家学习分享。
《用新媒体短视频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主讲人:王新玲 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王新玲拥有15年的对外传播一线工作经验,一直以来都深耕于国际新媒体市场,有着丰富的新媒体项目策划和运营经验,主创的产品也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此次课程的讲授中,她围绕中国抗疫成就与举措、中国扶贫脱贫故事两大主题内容,用一组短视频案例,分享了如何进行短视频产品策划与海外传播,以及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五点注意事项,干货满满!
一、Foreigners on Covid-19(《在华外国人聊这段“特殊日子”:中国是家 我们会留下来共渡难关》)这段视频主要邀请YouTube上的主播讲述他们的生活、工作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以及自己和家人之间互动的细节。因为发布时间较早,所以在Facebook、YouTube平台达到188.4万阅读量,62.1万观看量,7.7万互动量;抖音上观看量达到501.3万、点赞数达25.3万。
二、Witness and Experience(《<见证>:为每一个援鄂医护拍一张照片》)
王新玲介绍,在将《见证》改编为英文版过程中,重点选取了42000多名医护人员的故事,聚焦他们在疫情结束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改编后的英文短片译制为14个语种,在外文局47个海外社交账号发布,获得包括美联社、德新社、奥地利通讯社、瑞士通讯社、芬兰通讯社等在内的国际主流通讯社转载和转发,140多家海外主流网站进行转发,体现了这些素材的宝贵性,非常适合国外传播。在这个片子之后,他们又跟踪拍摄了两位数月扎根武治进行拍摄的摄影记者,做了一个以记录武汉抗疫的摄影师为主角的小短片,着重体现了他们在为42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拍摄照片期间的感受。其中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摄影师说:“我们拍了42000张片子,留了42000次眼泪。”所以说整个故事素材都是非常感人的。
三、I am in China with Josh(《外国记者走进中国最贫困地区 中国扶贫脱贫工作是否取得了实效?》)
这个扶贫故事曾经被英国《金融时报》官网转载,也被美联社、德新社等几家通讯社转发。片中Josh去到了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和附近的几个村子,和百岁老人对话,探访当地的学校、蹲在村口和小朋友们聊天、和做了40多年扶贫工作的老县长聊天,最后再去到当地农业合作社,看老百姓们织怒毯……这个视频用非常接地气和生活化的方式讲述了当地百姓的脱贫故事。
此外,王新玲还分享了Josh explores Beijing(《英国小哥的北京Vlog》系列视频)、高端访谈《从世界到中国》系列、动画产品The Story of ShibadongVillage(《脱贫又脱单——十八洞村的故事》)等多个视频案例的策划生产与传播。
最后,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王新玲分享了五点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讲故事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尊重版权,确保视频画面素材、音乐、字体都拥有使用权,以防在平台上被举报投诉,降低账号信用;
第二,要遵循价值认同和国内外受众之间的文化差异,选好话题和切入角度;
第三,深入了解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顺应这种规律,以打造平台爆款;
第四,品牌与IP并重,一个主账号加几个成长型的子账号是比较良性的IP矩阵,但要保证有清晰的定位、足够的内容和运营力量;
第五,要关注对内与对外传播的差异,以调整作品内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