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元旦前夕,融媒作品《2020影像》上线,并在一周内全网曝光量超7亿次。
如此“有颜有料”的爆款作品背后,有哪些故事?我们邀请了主创团队成员、人民日报社总编室要闻七版编辑卢涛,来分享做好年终盘点作品的妙招。
(https://www.hubpd.com/zhuanti/2020yx/)
《2020影像》由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策划、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配合制作,通过200多张图片,记录了一年来的中国故事。
1、素材鲜,记录不平凡
2020年不平凡。大家许多共同记忆,被镜头记录下来,形成流动的影像。
该作品的素材均来自人民日报版面,卢涛介绍,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报道机制,自2月3日起,以空前力度推出“视觉”系列专版,全年共刊发128期。
通过“视觉”系列专版,人民日报首次以连续整版图片报道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紧跟疫情防控形势,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为改革发展一线的火热实践留下珍贵的视觉记忆,定格下勇敢的中国人民这极不平凡的一年。
2、切口小,演绎真感情
系列专版共刊发图片767张,但作品中只精选了206张。面对大量素材,选材的要求是什么呢?
14个字:小切口大主题,真人物演绎真感情。
医院里,脱下防护服的医生大汗淋漓,防护手套的残留物仍沾在手上;农田上,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景美人和;超市内,货品充足、物价平稳、购物有序;教室内,孩子们书声琅琅,那难忘的笑脸、闪亮的眼睛……
一张张图片,捕捉的是细节,是画面背后的深意:医务工作者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治病救人;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菜篮子”“米袋子”充足,居民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无处不在的阅读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一个个努力奋战的身影,以及背后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和铭记。
3、设计巧,融合多形态
作品可看、可听、可品,“活”起来、“动起来”,需要技术和设计的恰当配合。
《2020影像》按照“抗疫一线”“复工复产”“脱贫攻坚”“小康生活”等四个主题打造影像集锦,将内容移动化、可视化呈现。
打开界面,一张张照片迎面扑来,视觉上应接不暇;搭配或铿锵或舒缓的音乐,恰当烘托主题氛围;点击照片,会弹出清晰图片,并配有文字介绍,右上角还有二维码提供扫描,以打通PC端和移动端,实现不同平台传播。
整个作品,让用户在沉浸式的交互中,回顾一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历程,体会抗疫中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4、机制活,对接零时差
“这是用什么制作的?是视频剪辑,还是动画?”有网友在留言中询问。
实际上,本作品由影像集锦H5和分享海报页组成,包括206张图片、32条海报推广词、20张数据图表,策划、设计、制作的工作量巨大。
中央厨房灵活的机制,为策划人员、技术人员跨部门、跨专业的无缝对接,创造了条件。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可视化团队与人民日报社总编室采编人员密切协作,对各类别影像逐一设计处理、合成后期动效,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
制作中,图片取材于人民日报改版以来拓展的丰富图源,覆盖全面、渠道多元;海报文案质朴温暖、结构整齐;数据图表信息量大,传递理性分析。在设计上,推广词均为设计师手写,让产品更具设计感。
5、共情实,传递正能量
“2020,我们携手同行,沐浴过暴风雨,更收获了明媚的希望!”“再见不凡的2020,迎接美好的2021!”读着网友的评论,感动与勇气都是如此真实、深切。作品的主题词“这一年,我们共同走过”,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情。
传播效果是检验融媒作品的重要标准。作品于12月24日上线后,被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人民网网站、双微、抖音,以及人民数字电子屏等平台推送。截至12月31日,全网曝光量超7亿次,诸多网友参与互动、点赞,分享、转发。
简单总结一下:好的融媒作品,既要有好的素材支撑,以小见大折射宏大主题,也要讲究视觉观赏,多管齐下来完成叙述,更要以情动人,引发共鸣。(谷江曼、霍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