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塑造中国的良好形象、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一直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任务。以海帆奖优秀案例为题材的海外传播公开课开播以来,陆续得到了许多海内外网友的关注和点赞,现将课程中的精华内容整理成稿,供大家学习分享。
海外传播的定向、定价、定位
——中华武魂工作室实践分享
主讲人:吴纯钢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党委委员、高级编辑
吴老师跨界供职于传媒业,上海财经广播核心创办人之一;本期课程主题为“海外传播的定向、定价、定位”,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华武魂工作室为例,剖析地方媒体通过工作室机制策划运作海外传播的具体实践,用独特的理论探索解析武术,讲述中国武术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承载的重要功用。
为什么选择“武术”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载体?
在《水浒传》中,有很多种 “武术”,比如醉拳、棍术等等,但却始终没有出现“武术”一词。吴老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在于灌输、宣导,重在提供恰当的样态、载体、路径。在“中国”这个总符号里,“武术”是接近“中国”的、大众化的、特异性的符号之一。
中华武魂工作室于2017年与上海市体育局组成联合申办团赴俄罗斯,代表上海成功申办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参加比赛过程中将“武术”英文翻译为“wushu”,而没有使用“gongfu”。在中文里,“武”拆解取意“止戈为武”,“止戈”即“和为贵”,不动武而动口,这是“武术”意涵的中国话语;通过“武术”建构“中国话语”,我国始终强调以和为贵,这是对中国话语的恰当表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吴老师还从三个角度,对“武术”二字进行了解析。
从“内在修辞”的角度来看,其他国家曾经有一段时间通过少林寺了解武术,了解中华文化,所以用武术文化作为媒介传播中国形象、讲中国故事,就更加生动形象。
从“内在生命”的角度来看,武术本身的张力为“用意不用力” “内动外不动”,借用生动的武术文化意象来辅佐、强化“中国表达”的文化自信。
武术文化的“内在逻辑”,则是以“道”为先、得“道”多助,可游刃于协调、平衡相互关系,进而彰显“中国方案”的顶层价值。
“武术”国际传播和推广实践
中华武魂工作室在第58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上向世界展示了武术文化的魅力,该展是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国际艺术双年展,也是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展览之一。在此次推广中采用了“武术”元素植入、艺术化设计体验等方式,这些传播手段也是中华武魂工作室新的尝试:
第一,展示采用“艺术碰撞”的形式:邀请中国顶尖的武术名家、文武学者,外国当红的视觉艺术家、多媒体艺术家等等共同参与。
第二,找出武术的艺术语汇:比如舞蹈性弹跳技巧的爆发力、书法笔划的“内轻外重”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
第三,考虑艺术处理因素:捕捉有着舒展性特点的“长拳”运动轨迹,形成计算机虚拟影像,写意写实,强化视觉,达到“跨文化”语境下的全新诠释传播。
长拳中的“提、托、聚、沉”,伴随着动作的高低静促和不同呼吸声托出。其中,特别录制了表演者呼吸的声音剪辑在音效中,使得气场跟随武术中呼吸的气韵跌宕起伏,进而形成声画多维视觉体验。
地方媒体海外传播新路径
地方媒体在自身改革和海外传播等方面更应具备主动性,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往往也影响着项目的发展走向。吴老师分享了他对于地方媒体在项目选择和推广的一些经验方法和路径建议。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一块响亮的招牌,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华文化的的魅力绚丽多样,海外传播杰出案例不断涌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传递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