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日报社等联合主办的2019甘肃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平台“新甘肃云”入驻仪式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媒体实务者围绕5G时代下媒体融合的发展转型建言献策。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牵头人李丽辉出席论坛,并就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发展做经验分享,全文如下:
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那么,如何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人民日报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麻辣财经”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块试验田,也非常愿意把我们的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不是“按口”写报道,而是追着热点写新闻
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自2016年10月起,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启动了“融媒体工作室”计划,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旨在盘活资源,加快融合。到2017年,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数量已超过40个,实现了与报纸的优势互补,探索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麻辣财经”作为人民日报首批创立的融媒体工作室,主创团队是“五朵金花”——5位来自人民日报经社部的女记者。“五朵金花”都是高级记者和主任记者,担任采访室和编辑室主编、副主编,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团队做出的报道更有料,形成的合力和优势更加明显。
“‘麻辣财经’有什么样的运作机制?你们平时是怎样策划的?”很多媒体同行这样问。说实话,“麻辣财经”没开过像样的策划会,大都是通过“群聊”把题搞定的。大家平时给大报写稿,主要是“单兵作战”,内容基本上是自己跑的口、编的版。“麻辣财经”的一大改变,不是“按口”写报道,而是追着热点写新闻。融媒体工作室就像新闻“轻骑兵”,具有快速、灵活、精准的特点。作为工作室成员,集思广益、协同作战的时候更多。协同作战,可能比一个人写稿更有优势:一是热点大家都盯着;二是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让作者的思路更开阔;三是最后大家再定调把关,力求有锋芒、无纰漏。
说问题不是展示黑暗面,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麻辣财经”从报道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政策解读,主要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重大方针政策的深度解读。解读的目的,就是准确体现国家政策。
第二类是回应,就是针对社会上一些事件观点,进行澄清和回应。第三类是针砭时弊,这部分报道是最能体现“麻辣味”的,也是我们对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出主意想办法最多的。
写问题性报道,“麻辣财经”把握这样一个原则:说问题不是展示黑暗面,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报道的重点不是渲染问题本身,而是放在如何完善制度、堵漏洞上。既要有真知灼见,又要真情实意。
当舆论发酵引起恐慌的时候,“麻辣财经”会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用权威报道说话;当一些自媒体用奇谈怪论捕风捉影的时候,“麻辣财经”会用数据和事实直接“拍”死它;当市场乱象危害社会的时候,“麻辣财经”会抓住关键点,不留情面,直指要害。
“怼”回去,这也是“麻辣”二字的精髓所在。那么应该怎么“怼”?麻辣财经也有总结:那就是找准死穴,集中火力强攻;以缜密的逻辑,准确的数据严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政治题材忠诚,经济题材坦诚,群众题材热诚
“麻辣财经”是一个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团队,专做财经报道。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政治题材忠诚,经济题材坦诚,群众题材热诚。
“麻辣财经”的报道,绝大多数不是单纯的消息,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评论,而是“分析性报道+观点”的模式,有些报道偏重新闻分析,有些偏重于评论。但不管怎样,麻辣财经的定位,就是要直击新闻热点,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专家资源,实现一锤定音。
“麻辣财经”成立两年多来,已发布新闻报道、评论、视频、H5等作品500多篇,其中1/3的稿件落地《人民日报》版面,真正实现了新媒体与报纸之间的融合。很多稿件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点击率达到“100万+”,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强影响力。
如今,“麻辣财经”的报道团队,已经从“五朵金花”扩展到经社部全员参战,报道内容已经从文字向视频扩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全力出击和全员参战,换来的是全效传播。
本文转载于《“2019甘肃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论坛”嘉宾精彩发言摘登》(每日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