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延庆样本”仅用99天建成!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分享秘诀
2018-12-10

编者按:北京市的媒体改革融合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市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都已挂牌成立。国内首家“广电+报业”模式的延庆区融媒体中心不但建设比较早,而且在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团队的支持下,仅用了99天时间。

如此高效的背后,有哪些成功经验?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董喜延,与你分享“延庆样本”的独家秘诀。

微信图片_20181207140131

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只花了99天时间,如此高效的背后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董喜延:主要经验可以总结概括为“六个一”。

一个坚定的决心。今年3月10日,杜飞进部长来延庆调研,要求延庆6月底前完成挂牌。延庆区立即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确保抓好延庆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区主要领导同志于当晚就带领我们选定融媒体中心的新址,并先后召开70余次协调会压实工作进度。没有这个决心,我们就建不好。

一个准确的定位。延庆经济体量小,无法投入巨额资金大量购买设备,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的技术系统和设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服务世园会、冬奥会的重大保障任务。面对现实和需求,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就是舍弃“大而全”,全力打造“小而精”的融媒体中心,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选择自己最需要的,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一个顺畅的工作体系。我们建立了三级四个专门机构推进工作,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引领方向、把握大局,协调解决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组织相关工作方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行责任督导;融媒体中心班子成员和中层组建的工作组,负责机构设置、流程重塑和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工程建设办公室负责融媒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

一套科学的机制。我们主要建立了三个机制:一是合作机制,基于经济现状和发展实际,我们选择“借助渠道,做精内容”的发展方向,强化合作思维,建立合作机制,与人民网、光明网、歌华有线等公司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借助其成熟的技术、高端的资源和丰富的渠道;二是激励机制,我们采用积分制考核,通过数据化考核,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多劳者多得,优质者优酬,形成良好的管理导向;三是保障机制,建设过程中,实施“双线并行”机制,组建了得力的后勤保障机制,确保稳中有变,安全过度。

一个完善的方案。延庆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方案在管理机制、机构设置、流程重塑、新媒体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整个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做好预留”的理念,既立足当前的建设实际,又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把当下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先配齐,同时,也给将来预留好发展空间。

一个量身定做的平台。在考察多家单位的中央厨房后,我们决定联合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团队,“量身定制”打造集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业务平台,并建立一套科学便捷、与中央厨房相配套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措施。我们的中央厨房配有总编室、融媒体指挥调度平台、舆情指挥调度平台、媒体报道服务支持平台、移动融媒工具四大板块。


微信图片_20181207140143

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广电+报业”模式“中央厨房”的独特之处在于?

董喜延:延庆区融媒体中心的“广电+报业”模式的“中央厨房”基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成熟技术支持,依托北京“歌华云”服务,根据延庆区自身特点和重大活动选题的要求,实现了报业、广电和新媒体的快速融合,推动了延庆的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和媒体接待保障能力的快速提升,成功打造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的全媒体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县级“中央厨房”。

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延庆区融媒体中心“五统一”、“五融合”的建设思路?

董喜延:“五统一”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统一搜集线索,汇聚所有新闻线索来源,集中一个“接收器”,确保新闻选题全面准确,科学有效判断新闻价值;二是统一指挥调度,打破“各自为战”的格局,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确保传统媒体、新媒体相得益彰、高效运转;三是统一协调资源,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建立一座“资源库”,确保各类资源共建共享;四是统一流程管理,再造策采编发流程,配置一套“流水线”,确保所有媒体产品实现一体化生产;五是统一绩效考核,制定科学考核评价标准,以一把“量高尺”确保人员业绩与收入的价值等同。

“五融合”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实现新闻产品深入融合,通过“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使融媒体中心所有新闻产品互通共用;二是实现内宣外宣传播融合,在媒体融合基础之上,融媒体中心逐步接管全区外宣工作,实现内宣外宣并驾齐驱;三是实现技术系统共享融合,设计新的融媒体技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流程上网,让信息多跑路、人员少跑腿;四是实现策采编发流程融合,取消原有各媒体工作流程,统一应用融媒体策采编发流程,实现全程跟踪管理;五是实现采编人员技能融合,打破原有业务分工,鼓励采编人员由“一招鲜”向“千招能”转变,建设全媒体采编队伍。

微信图片_20181207140147


您觉得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主体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董喜延: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的执行者、主体责任的承担者只能是也必须是地方党委,其中,宣传部门是代表地方党委开展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根据中央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在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的一种新型的地区性新闻生产机构,它起着传播党的声音、普及理论和引领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作为区一级宣传单位,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将原有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媒体形态融为一体,参与区内的地区社会治理,实现“新闻服务+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的全覆盖,最终成为一个信息综合平台、交流交往平台、地区治理的政务与民生互动平台,更好为党委与政府服务,为当地群众服务。

要实现这些目标和方向性要求,地方党委必须重新界定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党政工作全局中的新定位,切实承担起顶层设计、跨部门协调、统筹政策和资源的职责。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

董喜延:在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中,中央厨房技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采购,常常成为建设伊始最受关注、投入精力最多的方面。但是,在延庆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必须优先解决好人的问题。

人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在人和技术之间,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人的思想理念转变,才能实现策采编发流程的重塑,并开发出基于新流程的“中央厨房”系统。其次,中央厨房技术系统必须“立足人”、“服务人”。工作流程、技术系统,归根结底要为人所用,只有做到“用得上”、“用得好”、“愿意用”,流程重塑和技术系统开发才是成功的。

技术是融媒体改革的驱动力,或者说,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技术“倒逼”并“驱动”策采编发流程重塑。工作模式变革往往是渐进式的,特别是在从传统新闻生产流程向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转换的过程中,既需要记者、编辑、播控等各岗位员工全面转换思想,也要求大家“一个也不能少”地同步进入新的工作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发挥重要的“倒逼”作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技术系统的强制性要求,这一过程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人与技术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在改革过程中妥善做好人员改革和技术改革的时序安排。在延庆的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在改革的时序上,从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入手,以流程重塑引领技术变革,人的改革与技术的改革协调推动、交错进行;在技术系统的开发建设中,起步规模适度,以中央厨房核心管理模块为主,充分发挥技术对流程重塑的倒逼作用,加快人对新流程的认可度与适应性。

微信图片_20181207140150

未来,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将如何发展?

董喜延:未来,我们将在“事业(延庆区融媒体中心)+企业”的工作框架下,建立“同工同酬、优劳优得”的考核激励体系,力争实现“三个全面”的工作目标,即新媒体阵地全面发展,中心服务职能全面拓展,人才队伍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提升。

最初我们将融媒体中心建设划分了三个阶段。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前两步,一是在原有广电中心的工作框架下,初步启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二是在新组建的融媒体中心的工作框架下,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从当前的工作进展看,以国有企业组建完成、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原有编外人员划转到企业和APP上线为标志,我们将于明年3月前完成第三阶段的建设任务。届时延庆区融媒体中心新址也将投入使用,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将以更加时尚现代、充满活力的形象迎接2019年世园会的到来,并将在世园会期间为来自国内外的非注册媒体提供专业服务。未来,延庆区融媒体中心还将成为延庆地区公共文化、青少年教育、社会活动、对外交往、国际交流的地标性建筑。(来源:“网络传播杂志”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融媒赏析 | 短视频《康熙不取灵芝》
下一篇: 融媒赏析 | 短视频《寻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