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有观点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个说法首次亮相于国家级别的会议,意味着国家媒体融合战略要向纵深方向发展,从省以上媒体延伸到基层媒体、从主干媒体拓展到枝系媒体。
为什么是“县级融媒体中心”?
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多年,为什么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今年成为这么高级别会议提及的要点呢?可以从两个关键词来理解。
一是“非常关键”。中国县级媒体是最基层、最贴近群众的媒体单位。县级媒体面对的广大群众,构成了思想舆论工作的“底盘”。可以说,在筑牢思想舆论工作底盘的意义上,县级媒体单位作用非常关键;
另一个则是“相对薄弱”。中国县域版图广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不排除一些县(区)财政优渥、资源丰富,媒体融合发展走在前列,但很多县(区)级的媒体都面临着缺人、缺钱、没思路的窘态,无法更好地发挥媒体职能,急需推进改革。
与此相对,一些商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将业务从城市地区下沉到县区甚至村镇,迅速占领价值洼地,获得了很多基层用户,比如拼多多和快手。
中心建设哪些“坑”不能踩
总结一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有些“坑”是不能踩的。
1、忌贪大求全
建设融媒体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县域内报社、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所有媒体,达到盘活资源,提高舆论影响力的目的。建设之初,不宜盲目攀比、贪大求全,摊子铺得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应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努力做到“小而美”的融合。
2、忌面子工程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回归业务和规律。切忌为了政绩、为了面子,拍脑袋决策。只有充分缜密的调研和规划,进行严谨的顶层设计,才能避免资源浪费、低效和自欺欺人的“伪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概念虽好,大屏等展示设备再炫,如果不能与业务场景结合起来,都只能是徒有其表的摆设和噱头。
3、忌照搬照抄
省级以上媒体融合取得了一定经验,县级媒体融合可以依托前者的资源、借鉴前者的模式。这样虽然省时省力,但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照搬照抄,用一种模式、一个方案套用所有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将融合的既有模式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根据一县特色,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
好的融媒体中心什么样?
1、业务优先
县级融媒体中心,应该从本县的实际业务出发,聚焦新闻主业,强化内容生产优先;并创新管理制度,构建良好运行机制。比如,顺义区融媒体中心做强两端,做优中间,构建了一台、一报、一网、一端、两号、三微为主体的融媒体矩阵,形成主流媒体为引领,体制内宣传平台、社会媒体、自媒体融合发展的宣传格局。
2、抓好“人”的融合
媒体融合的核心是人的融合。媒体融合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政治过关、业务过硬,也要懂得运用互联网思维贴近用户、服务群众。各县要在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打破身份限制,求贤纳才,并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3、善于“借船出海”
县(区)可以借船出海,与媒体、科技公司、高校、研究机构等联姻,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通过技术合作、渠道合作、经营合作等实现融合。在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下,延庆区融媒体中心正在打造集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发展平台,以世园会和冬奥会为关键点实现与各级媒体的内容和渠道融合。
4、提供公共服务
大数据时代,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是数据集成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一方面应深耕本地内容,吸引本地受众,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树立“新闻+”的理念,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与分析技术,整合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推动县区级媒体从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例如,太仓日报融媒体中心建成后,积极探索“政务+ 媒体+生活”的新模式,实现媒体服务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成为政府部门公开信息、服务百姓的便捷通道。
本文参考了《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新一轮事关全局的基层媒体改革》(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少见!国家级会议上为何部署一个县级新机构?》(决策杂志)、《市县级融媒体改革大潮已至》(传媒一线)、《县级媒体融合终将革了谁的命?》(媒通社)等文章。